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復習題
一、填空題
1.機械制造中的三種成形方法為(去除成形法),受迫成形,堆積成形。
2.零件表面發生線的4種形成方法是:軌跡法、成形法、(相切法)、范成法。
3.在車床上鉆孔時,工件的旋轉是主運動,鉆頭的直線移動是(進給運動)。
4.在鉆床上鉆孔時,(鉆頭的旋轉)是主運動,鉆頭的直線移動是進給運動。
5.常見的切屑種類有(帶狀切屑)、節狀切屑和崩碎切屑。
6.切削熱傳出的四條途徑是:切屑、工件、刀具和(周圍的介質)。
7.切削熱的三個主要來源是:第一變形區的切屑變形,(切屑與前刀面的摩擦),工件與后刀面的摩擦。
8.Z3040中,“Z”的含義是鉆床,“40”的含義是(最大鉆孔直徑40mm)。
9.在機床型號CM6132中,字母C表示車床,主參數32的含義是(可加工最大工件直徑的1/10,即可加工最大工件直徑為320mm)。
10.一般大平面限制了工件的3個自由度,窄平面限制了工件的(2)個自由度。
11.機床夾具的定位誤差主要由定位基準和工序基準(不重合誤差)和基準位移誤差引起。
12.根據六點定位原理分析工件的定位方式分為(完全定位)、部分定位、過定位和欠定位。
13.生產類型可分為單件生產、成批生產和(大批大量生產)。
14.把工藝過程劃分為不同層次的單元,他們分別是工序、安裝、(工步)、工作行程。
15.加工表面層的物理、力學性能的變化主要表現為:表面層的(加工硬化)、金相組織的變化、表面層的殘余應力。15影響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主要有:幾何因素、物理因素及(工藝系統振動)等。
16.機械加工中獲得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有:(試切法)、定尺寸刀具法、調整法、自動控制法。
17.機械裝配的基本作業包括清洗、(聯接)、平衡、校正及調整、驗收試驗等。
18.零件結構(工藝性)就是指零件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,制造和維修的可行性和經濟性。
19.大批量生產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提高(生產率)和降低成本。
20.工件以內孔定位常用的定位元件有(定位銷)和定位心軸兩種。
21.生產中對于不同的生產類型常采用不同的工藝文件,大批大量生產和重要零件的成批生產時采用機械加工(工序)卡片。
【單件小批量采用工藝過程綜合卡;】
【成批生產或重要零件的小批生產用機械加工工藝卡】
22.主軸的回轉誤差可分解為(純徑向跳動)、純軸向竄動和純角度擺動三種基本形式。
23.從幾何因素分析減小加工表面粗糙度常用的措施有減小主偏角、減小副偏角和減小(進給量f )。
24.安排裝配順序的一般原則是(先下后上)、先內后外、先難后易、先精密后一般、先重大后輕小。
25.裝配工藝性和零件機械加工工藝性一樣,也是(評定)機械產品設計好壞的標志之一。
26.柔性制造系統主要由(加工系統)、物料系統以及計算機控制系統組成。
27.工藝基準可分為下列幾類:定位基準、(測量基準)、裝配基準、工序基準。
28.機器的裝配精度一般包括零部件間的(位置精度)、配合精度、運動精度。
29.(柔性制造)、集成制造、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。
二、名詞解釋
1.生產過程:由原材料轉化為最終產品的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的勞動過程的總和。
2.主偏角:在基面內度量的切削平面與進給平面的之間的夾角,它也是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與進給運動方向的